- 熱點文章
-
- 09-14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弱電專業教改的探索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淺析“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危機根源
- 11-28新媒體的發展及其教育創新應用研究
- 11-28樓宇信息系統的現狀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
- 11-28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漯河站啟動
- 11-28打造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時空
- 11-28觀察中國管理教育30年
- 11-28駕馭論:科學發展的新智囊
- 11-28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 11-28創建中國水電國際化強勢品牌
- 11-28管理科學進入新觀察時代
- 11-28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家國建構
- 11-28網絡民主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
- 11-28奧運后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分析
- 11-28國家創新系統下的大學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模式探討
- 11-28非均衡理論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
- 11-28綠色、安全和通訊是汽車電子的未來
- 11-28敦煌莫高窟將為游客建"數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軟件平臺幫媒體公司建社交網絡
- 11-28蘋果喬布斯:用13年給IT業洗一次腦
- 11-28海外傳真:2008年數字印刷市場回顧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故宮國圖面臨“數字化”難題 缺乏專門人才
“小改小革”錨定大安全
2024-12-06 16:59:00 來源:能源科技
李?毅?包紅艷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建材公司油氣工程橇裝設備廠喬遷至新廠區后,公司領導對車間提出了管理水平全面升級的要求,尤其是安全管理要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圖為建材職工“師徒”合力積極革新
油田技能專家、建材公司油氣工程橇裝設備廠容器制造車間主任楊凱峰又忙碌起來了。近年來,該公司為了保障油田基本建設,滿足高質量發展及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認真落實油田關于推進人才強企工程實施要求,扎實推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多名崗位員工通過培訓成為油田技能專家。楊凱峰是其中之一,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考取了油氣管線安裝工、橋式起重機證等方便參與一線生產的證件,積極開展創新創效活動,先后給剪板機增加了照明系統;改造焊接機架的指示系統和焊藥回收系統;對卷板機傳動部位加裝了防卷入護罩;對橋式起重機進行了加裝地面遙控系統;設計制造了焊藥回收料斗、鋼管除銹機等裝置。這些細致入微的創新創效工作的實施,不但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還減少了原材料的浪費。多年來,楊凱峰有30余項革新成果在大慶油田公司獲獎,完成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專業論文27篇,解決各層級生產技術難題50余項,多次在建材公司舉辦的技能大賽上奪得第一名,連續三年在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技能大賽獲得前三名的好成績,并在大慶油田舉辦的技能大賽上被評為優秀技術能手。這些殊榮都得益于他平時養成的“既愛動腦又愛動手”的好習慣。
圖為建材職工測量試件
這次,他把策劃目標放在了“移動式高焊接作業平臺”這個項目上。
油氣工程橇裝設備廠常年承擔各種類型的壓力容器預制任務。楊凱鋒所在的車間號稱“龍頭車間”,主要承擔各類壓力容器、大型油氣儲罐、大型鋼結構以及橇裝計量間配套設施的預制任務,每年處理大量鋼板和型材,為全廠各車間和前線各施工單位提供有力的生產保障。在進行壓力容器焊接時,工人需要在2~6米以上的容器殼體上進行焊接作業和焊道外觀處理作業,屬于高風險作業。解決好風險難題,不但省時省力,還能為員工多提供一份保障。
為了解決罐頂高空作業的安全問題,楊凱鋒每天一閑下來就琢磨研究,沒事就拿出紙來寫寫畫畫。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研究論證,他利用報廢的平板車恢復動力系統,使平板車能夠沿著軌道在容器側位前后移動,又設計雙層焊接平臺,四周安裝一米高防護欄。他在每層焊接平臺上都設置一個用配重鐵通過滑輪連接的吊橋式懸梯,方便施工人員從平臺行走至容器頂部,在每層平臺靠近容器殼體一側,設計一個可伸縮旋轉的安全帶掛桿,以備施工人員的安全帶高掛低用。這樣,能夠將高空作業人員的安全進行有效保護。
圖為建材職工現場進行小改小革設計
雙軌雙層多功能電動焊接平臺研制成功后,累計焊接濾罐、緩沖罐、加熱爐等各類壓力容器共計80余臺。在進行壓力容器高處焊接作業時,為焊工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節省了架梯子和移動梯子的時間,能夠方便快捷地將平臺移動到所需焊接工位。這項成果得到了安全部門的高度認可和使用者的好評,獲得了油田公司革新成果一等獎,目前已申報實用新型專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該公司不斷組織開展“師帶徒”活動,于是,楊凱峰身邊便多了不少新徒弟。他們開展團隊協作,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指導幫扶、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整體功效,形成“1+1>2”創新攻關大格局。雖然平日里楊凱峰和藹可親,但在傳技帶徒方面卻從不含糊。無論是徒弟還是其他員工,只要想學、肯學,他都會傾囊相授,毫不保留。愛鉆研的楊凱鋒也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帶領年輕員工學技術、搞革新,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用實際行動證明,只有不斷對制約生產的施工設備進行改造、對落后的施工技術進行創新,才能使企業長久保持競爭活力,形成“把崗位當站位,以主動見行動,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小革新保證大安全、大收益”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