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文章
-
- 09-14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弱電專業教改的探索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淺析“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危機根源
- 11-28新媒體的發展及其教育創新應用研究
- 11-28樓宇信息系統的現狀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
- 11-28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漯河站啟動
- 11-28打造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時空
- 11-28觀察中國管理教育30年
- 11-28駕馭論:科學發展的新智囊
- 11-28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 11-28創建中國水電國際化強勢品牌
- 11-28管理科學進入新觀察時代
- 11-28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家國建構
- 11-28網絡民主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
- 11-28奧運后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分析
- 11-28國家創新系統下的大學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模式探討
- 11-28非均衡理論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
- 11-28綠色、安全和通訊是汽車電子的未來
- 11-28敦煌莫高窟將為游客建"數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軟件平臺幫媒體公司建社交網絡
- 11-28蘋果喬布斯:用13年給IT業洗一次腦
- 11-28海外傳真:2008年數字印刷市場回顧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故宮國圖面臨“數字化”難題 缺乏專門人才
秦樂勝:躬行油地融合當先鋒
2022-10-09 16:30:00 來源:能源科技
通訊員 姜化明
他始終有著“一盤棋、一家人、一條心”思想,被人們稱揚為油地產業融合的“領航者”;他身體力行促進油地協調發展,被同行點贊為油地創新融合的“示范者”;他盡職盡責做好油田辦社會職能移交后續工作,成為油地環境融合的“先行者”;他致力于構建和諧共贏的新型油地關系,被油地領導點贊為文化融合的“踐行者”……
他就是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副總工程師秦樂勝。作為單位油地融合的負責人,他先后處置重大矛盾糾紛120余起,去年引領土地創效1600萬元,今年已完成土地創效1100萬,先后榮獲中國石化鉆井勘探先進工作者,榮立勝利油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去年榮獲勝利油田優秀共產黨員、油田分公司開發系統先行者等稱號。
當產業融合的“領航者”
“東營因油而生、因油而興,油地是相依相伴、共興共榮的命運共同體。”這是秦樂勝推動油地融合的初心所在,工作起來就像裝了永動機的馬達,推動著新能源產業的融合發展。
“一線工作法”是他常年堅持的習慣。為掌握油地工作動態,他走遍了油區的田間地頭,訪遍了轄區的鎮街村居,鋪就了油地融合綠色通道。說起轄區的河流、公路、濕地、林地,說起生態紅線及輸油管道、電力線走向他都了如指掌,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油區的“活地圖”。
營二井是勝利油田的功勛井。1962年9月23日,營二井用15毫米油嘴測試獲得日產555噸高產油流,刷新全國日產原油最高紀錄。
去年,營二井區域推動新能源布局,秦樂勝全力推動土地協調,保障建成了新能源基地,年節標煤1114噸、碳減排9182噸。
如今,從高空俯瞰營二井景區,一排排、一列列的光伏板,鋪設在黃河三角洲最年輕的土地上,矗立在11.6萬平方米的區域里,昂首挺胸、威武雄壯,已成為黃河三角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結合的典范”。
秦樂勝還發揮個人業務優勢,協調落實了10多個區域,推進了頁巖油方案的快速布局。他幾番聯絡、多次溝通,讓豐頁1-2HF井部署快速落地。如今,萊113井區已成為東營地區的新景點。
當創新融合的“示范者”
“只為工作想方法,不為困難找理由”。油地融合發展工作頭緒繁多、錯綜復雜,可在秦樂勝眼里卻沒有啃不動的硬骨頭。
去年2月,國家戰略項目永21儲氣庫確定在東辛建設,按程序應該先征地后建設,僅征地一項手續按常規辦理最快也需一年時間,而整個工期卻只有半年。
時間緊、任務重、頭緒多、困難大,很多人都為此捏了一把汗,秦樂勝卻一拍胸脯“只要動腦瓜,辦法總比困難多”便迅速投身到協調運行。
經反復論證、層層推演,秦樂勝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動員一切力量,與土地部門溝通結合,“挖出”已批建設用地30多畝,通過轉讓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既解決了地塊閑置時間長、政府背書難處理的問題,又節約了土地審批時間,使該項目得以按計劃實施。
然而,5口新井部署后,土地確權的歷史遺留問題又橫亙在面前。秦樂勝協同地方兩個村的老干部、土地調查專員進行3輪次座談、2次現場踏勘,實現了“合作共贏”的土地重新確權。
他還推動解決老大難歷史遺留問題,使3口老井順利封井。去年10月,儲氣庫項目按時投產運行,可個中艱辛秦樂勝卻有著不一樣的體味:“為油地融合盡點力、流點汗,再苦再累心里比蜜甜!”
當環境融合的“先行者”
“不僅吃苦耐勞、不屈不撓,還鉚足一股子闖勁。”提起秦樂勝,很多人都贊不絕口,“大家都覺得棘手事兒,可在他那里總能找到迎刃而解的方法。”
去年,秦樂勝擔起了萊113塊CCUS項目油地協調的擔子,他把真干作為本分,把實干作為責任,把苦干作為追求,把巧干作為方法,帶領油地工作人員,俯下身子務實干,推動了CCUS提高采收率先導試驗順利落地。
萊113塊CCUS項目設計注入4口井,封存二氧化碳52萬噸,相當于20萬輛轎車一年的碳排放量,預計提高采收率17%,成為黃河三角洲綠色發展的典范。
“凡是新能源布局的事總是超前謀劃、超前介入,動腦經、想辦法,推動土地的高效協調。”這是人們對秦樂勝的認識和評價。
基于當前土地手續節點多、專業性強、時間跨度長的實際,秦樂勝穿梭于轄區政府部門,聯動奔赴省城咨詢、匯報,打造并形成井位確定、關系理順、土地測繪、選址申請“四同時”運行機制,節約運轉用時30天,他也成為中心城區油地融合的“領頭雁”。
圍繞實現節約集約用地,秦樂勝還做細土地清退和土地利用,先后主導清退廢棄井場、井路610井次,累計清退土地3000余畝,節約土地使用稅3000多萬元。
他還配合利用閑置土地新上太陽能發電4.3兆瓦,年發電量390萬千瓦時,以實際行動引領了綠色低碳。
當文化融合的“踐行者”
“不僅肯干、能干、苦干,更難能可貴的是會干、巧干,干出了文化品位。”說起油地文化融合,熟悉秦樂勝的人這樣評價他。
秦樂勝有著好的學習習慣,十分注重新政策、新法規、新部署的掌握,讓他在協調上如魚得水,步步為營。結合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他投入石油設施產業景觀改造,推動華八井、營二井等特色人文紀念景點的改造協調,以獨有的視角推進“油城記憶”建設,深化油地文化資源共享、設施共用、活動共辦,增進了人文情感認同。
今年6月初,東營市天鵝湖濕地內120余口油井生產施工和土地使用權出現油地爭議問題,秦樂勝先后4次展開對接商洽,創造性地提出“同在濕地中,共用-方地;濕地的景觀,油田的車間”的共贏思路,順利簽署了合作協議。
很快,一架50多米高的油田鉆機赫然矗立在東營區文化公園東側,與公園西側的會展中心遙相呼應,成為文化公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為油地融合共建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致力推動油地文化交流,加大萊113二氧化碳注入站的推介,已成為東營區的科普教育基地,豐富了科普教育內容,激發了青少年創新熱情,點燃了青少年的科學夢想。
丹心謀發展,碧血促融合。秦樂勝把油地融合當事業來經營,譜寫出油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