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文章
-
- 09-14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弱電專業教改的探索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淺析“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危機根源
- 11-28新媒體的發展及其教育創新應用研究
- 11-28樓宇信息系統的現狀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
- 11-28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漯河站啟動
- 11-28打造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時空
- 11-28觀察中國管理教育30年
- 11-28駕馭論:科學發展的新智囊
- 11-28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 11-28創建中國水電國際化強勢品牌
- 11-28管理科學進入新觀察時代
- 11-28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家國建構
- 11-28網絡民主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
- 11-28奧運后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分析
- 11-28國家創新系統下的大學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模式探討
- 11-28非均衡理論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
- 11-28綠色、安全和通訊是汽車電子的未來
- 11-28敦煌莫高窟將為游客建"數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軟件平臺幫媒體公司建社交網絡
- 11-28蘋果喬布斯:用13年給IT業洗一次腦
- 11-28海外傳真:2008年數字印刷市場回顧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故宮國圖面臨“數字化”難題 缺乏專門人才
唯有創新多壯志?敢叫油藏換新顏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石油開發中心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紀實
2025-06-04 09:10:00 來源:能源科技
李?倩? 高?睿? 馬?莉? 于?濤
春滿山河際,奮進正當時。
自成立之初就被寄予厚望的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石油開發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石油開發中心”)從實事求是出發,靠科技進步立身,向技術創新求解,積極統合內外部力量集智攻關,實現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淺層到深層、從稠油到低滲各類難動用儲量的有效開發。
迎難而上,唯創新者強。
化難為易,唯創新者勝。
石油開發中心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支撐作用,坦然面對難動用儲量開發帶來的挑戰,堅定不移靠科技創新拓資源、增產量、提效益,穩步實現高質量勘探開發。
回顧:創新扛旗,技術擊鼓
石油開發中心的發展史,是攻堅克難的創新史,更是行穩致遠的奮斗史。
“要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為石油開發中心奮進的戰鼓。
近年來,油藏品位日益降低,儲量難動用逐漸成為各個油田開發的常態。因此,大膽解放思想,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和機制變革,持續推動難動用儲量合作開發邁上新臺階,成為擺在石油開發中心面前的重要課題。
“變革”成為石油開發中心發展的主題——
“變”是思想觀念之變要不斷創新,要探索新模式
“變”更是方式手段之變要突破技術壁壘,要推動技術革命。
“觀念一變天地寬”。走上科技創新之路的石油開發中心,堅持以問題導向引領攻關方向緊扣生產需求,聚焦瓶頸制約,統籌推進重點項目攻關,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增強了技術創新支撐力。
聚焦高質量勘探抓創新——瞄準特低滲透油藏、淺層稠油油藏等重點領域,加快渤南北帶砂礫巖、東營北帶淺層等項目攻關進度,為陣地突破、儲量升級提供強力支撐。
聚焦效益開發抓創新——圍繞特超稠油和特低滲透等低品位儲量的高效動用問題,攻關形成了HDCS強化采油、鉆完井一體化、砂礫巖大規模壓裂等一批支撐效益上產的殺手锏技術。
聚焦安全綠色抓創新——緊扣安全清潔生產綠色低碳轉型要求,全面推廣隱患治理、污染防治等技術,加快低品質天然氣熱電聯產綠色技術、原油裝車揮發氣高效回收技術、抽油機變頻動態調壓綜合節能裝置等技術研發與應用,全面提升本質化安全環保水平。
深入推進數智賦能提升——堅持以數智賦能推動發展提質,聚焦油藏經營,強化高效協同,全力打造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提升升級版健全“湖倉一體”數據湖服務體系,強化數據治理、大數據應用,提升數據全鏈條服務能力。
持續推進智能油田建設——深化“數據+平臺+應用”信息化建設模式,推進投資成本一體化、價值管理系統等上云上平臺,開發了新井項目運行管理、PCS深化應用、態勢信息化預警、QHSE監督管理平臺等系統,探索人工智能在安全環保領域應用場景,用數智轉型助力主營業務高質量發展。
發展的步履或許蹣跚,前進的決心卻從未動搖。
20年來,石油開發中心攻克了不同類型難動用儲量的開發難點,先后突破了特超稠油、特低滲透等多項技術瓶頸,形成提高“兩率”技術系列、12項難動用儲量開發主導技術,打造了破解難動用瓶頸、支撐中心發展的殺手锏,實現稠油采收率從“十一五”時期的11.6%提升至“十四五”的18.6%,水驅采收率從21.8%提升至22.2%。
唯變革者破局,唯創新者勢起。
截至目前,石油開發中心獲得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發明專利7件、實用新型專利36件以及軟件著作權2件,被評為勝利油田科技創新先進單位。其中,特超稠油油藏HDCS(水平井、高效油溶性復合降粘劑、CO2、蒸汽)強化采油技術,一舉破解超稠油開采世界難題,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榮獲中國石化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被授予勝利油田技術品牌。
挑戰:攻堅破壁,百煉破繭
如果說難動用儲量是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那么技術創新就是通往山巔的臺階。
如果說直面難題需要攻堅克難的勇氣與挑戰不可能的信念,那么技術創新的累累碩果則為石油開發中心注入了破局前行的底氣。
“要想突破,唯有創新。科技創新是增儲上產的重要引擎和核心驅動,石油開發中心的創新就是瞄準問題導向,就像攻山頭一樣分類施策,推動中心低品位油藏高效開發。”該中心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邵國林說。
勝凱管理區,特超稠油井411P35井現場,技術員邊江正對照最新測得的生產壓力、注汽數據認真思索著。
“受邊底水和井間汽竄因素影響,這個區塊熱采井周期末一直高含水,油汽比低,開發效益差,怎么解決這個難題,讓這口近20年的老井也能繼續發揮余熱呢?”他對著井口喃喃自語。
利津油區的寒風裹著砂礫不停敲打著井口,邊江對著這口井的生產曲線仔細研究。
“或許可以嘗試運用三相泡沫堵調工藝,對封堵后的注汽工藝繼續進行優化。”邊江迅速在紙上寫下想到的措施。經過前置調剖、主調剖段及封口段塞三步施工,注入各類堵劑及頂替液1268m3,排水期大幅度縮短,開發效果大為改善。如今這口“老齡井”排水期縮短至1天,含水由96%下降至71%,日油峰值上升至11.2噸,比上周期增油150余噸,重新綻放出獨有的青春活力,為老油田續寫著新故事。
遇山開路,逢水搭橋,幾乎成了石油開發中心技術革新的常規操作。
近年來,該中心所轄稠油單元熱采開發中后期面臨開發效果變差的困境。
面對困境,該中心深究原因,對癥下藥。通過防砂、解堵、投產3個環節,分別實現了裸眼循環充填防砂、物化耦合復合解堵和注采一體化快速投產3項關鍵技術的創新升級,同時還固化了16道關鍵工序的標準施工,實現了全過程油層保護。
該中心創新應用“鉆完井一體化技術”投產47口新井,新投井峰值日產油量與同區塊其他油井相比平均提高了98%,被業內專家稱為陸上稠油高效開發的“藥方”。
技術攻堅突破,就在這一次次的堅持中從藍圖變為現實。
2024年12月24日凌晨4點,石油開發中心新井作戰室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科研團隊經過一天一夜的艱難奮戰與精準論證,成功實現了14井的精準軌跡入層,為該地區油藏高效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井所在油層儲層地質結構復雜,巖層薄且滲透率極低,軌跡精準控制與入層操作難度極大,猶如在地下“繡花”。14井的靶盒范圍僅10米,且采用順層打井的方式,視垂厚誤差給軌跡控制帶來了極大困難。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個決策都關乎成敗,每一次調整都需萬分謹慎。
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凌晨,勘探開發研究院技術人員和石油開發中心技術人員一起,憑借著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對各項數據進行反復核算、分析與論證,對鉆頭位置和方向進行厘米級精度的實時監測。
從夕陽西下到晨光熹微,一次次調整鉆井參數,科研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在破曉時分引導鉆頭精準鉆遇,為該井的順利鉆進打通了關鍵通道。
當然,技術打通的不僅僅是一口井的關鍵通道,而是撬開整個難動用儲量的開發之路。
百煉終破繭!
針對難動用儲量,該中心精準施策,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開發技術。
在高效勘探方面,探索研究形成了薄層灘壩砂儲層評價技術、盆地邊緣地層—巖性油藏勘探評價技術、復雜斷塊油藏評價技術、淺層油藏OVT域儲層預測技術、深水厚層砂礫巖地質工程一體化評價技術、中深層濁積巖地質物探一體化描述技術等多項成熟技術序列。
在工程工藝方面,經攻關研究與實踐探索,形成了蒸汽熱流場調整系列技術、敏感性稠油油藏高效防砂技術序列、邊底水油藏復合堵調技術體系、長壽命注采工藝配套技術等一批支撐難動用儲量高效動用和效益穩產的成熟技術體系,使石油開發中心的油氣產量上得去、穩得住、走得遠。
地殼深處的油藏,在該中心科技之光的照耀下,逐漸露出了真容。
管理:破舊立新,踏浪而行
推動難動用儲量合作開發,創新體制機制、優化運行管理是保障。
創新與優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破舊立新,就是通過認知深化帶領管理破局。
對于石油開發中心來說,管理的重點在于科研理念與技術應用。其在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科研理念——自主創新、高效集成、研發推廣一體化,有力推進了高效勘探開發的進程。
在自主創新方面,該中心秉持“創新不是一味求新求變”的思想,根據勘探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組織油田內外有關科研單位分析調研現有技術的問題和不足,確定攻關方向及路線,開展針對性的研究,最終通過現場實踐形成新的技術。
在高效集成方面,該中心通過全面的技術調研和市場分析,在掌握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的前提下,系統評價,分析對比,針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集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與該中心自主研發的技術于一身,進行綜合性集成。
在研發推廣一體化方面,該中心以現有技術體系為基礎,加大調研和攻關力度,在納米氣泡驅油技術、致密油水力裂縫精細刻畫技術、耐溫鹽析堵水技術、普通稠油冷驅熱采技術等領域,積極主動地與油田內外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進行合作,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應用研究,聯合攻關創新。
該中心科技辦主任賈云飛表示“我們通過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臺,促進科研與生產的深度融合,將創新成果真正應用到開發的每一個環節。”
該中心還通過政策保障推動技術創新順利開展,以精細化管理為技術提速增添動力。
健全科研管理機構——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配備專職人員,完善“專業技術領軍隊伍+科技創新主體隊伍+推廣實施隊伍”三級框架。
打造技術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了以地質工藝為核心的技術決策體系、以兩化融合為支撐的技術運行體系和以全面質量管理為核心的技術監控體系制訂《科研技術服務項目驗收考核辦法》,明確年度科研類技術服務項目的成果型制,規范考核管理。
圖為科研人員集思廣益開會研討。
加大科研投入與激勵——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攻關,平均每年的科研經費規模都在1000萬元左右。2024年,該中心共發放油田科技進步獎金92.5萬元,三年來累計發放科技專項獎金273萬元。
精細化管理帶來的效益也是肉眼可見的。
“難動用儲量不代表不能動用,永遠難動。要摸清油藏的‘脾氣’,把準油藏‘脈搏’,系統思考,創新管理,打牢油藏開發基礎。”該中心經理、黨委副書記徐效平說。
該中心勝發采油管理區油藏類型以低滲、特低滲為主,多為彈性開發,水驅開發儲量僅占比21.5%,穩產基礎薄弱。為此,這個管理區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對標要求怎么看、思想觀念怎么轉、推進落實怎么干”全員大討論,匯總穩產增產措施建議67條成立老區控遞減項目組,系統梳理地質、井筒、地面、管理等方面問題,推動注采完善,提升水驅儲量。
不到兩個月時間,日開發注水量實現三級跳,由1437立方米提升至3300立方米,半年老井日產油396噸,超年度剩余水平4噸。
精細化的創新管理其實就是一次次摳細節、提效益。
近日,該中心兩口沉寂6年的長停井104P38井、4P96井傳來好消息,生產保障服務中心通過創新應用堵調工藝,讓沉睡多年的長停井重獲新生,104P38井日油3.8噸,4P96井復產后峰值日油7.4噸,復產成果令人欣喜。
針對稠油油藏水侵開發矛盾,該中心牢固樹立“一切長停井皆可盤活、皆可創效”理念,系統剖析油藏開發規律與高含水問題根源,結合差異化水侵特征,針對性開展稠油熱采深部堵調工藝技術研究,創新提出了低溫固化堵劑與多元共聚物堵調技術,并集成“測+判+堵+降”綜合處理技術,實現精準定點堵水與延緩邊水入侵。同步優化堵劑體系配方、注入參數及段塞組合,嚴控堵劑質量與工藝成本,有效提升蒸汽波及效率,形成“扶停一口,增效一口”的良性開發模式。
開發提需求,工藝強支撐。經過不斷探索實踐,該中心先后總結形成了四項技術體系、三項工藝、一種優化為核心的“431”復合堵調技術體系,有效解決老井汽竄、擴波及難、邊底水侵嚴重等難題,改善了開發效果。一年來,該中心累計實施26井次,開井22口,階段累增原油2541.1噸,為油田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
智囊:人才領航,賦能未來
人才,是創新的智囊,是科技領域的探路者。
他們以創新為筆,以技術為墨,描繪出未來的藍圖他們以卓越的才華和堅韌的毅力,推動著科技不斷進步。
扎根在油海的他們,將青春與熱血都奉獻給了他們熱愛的事業。
2025年2月4日,大年初七。該中心技術管理室大43沙四區塊主管工程師張仕佳坐在辦公桌前,打開電腦,查看大43沙四段生產曲線“日產油79.7噸,較年初增產8.4噸。”
2024年,勝發采油管理區產量形勢緊張,義北油田大43沙四區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區塊的兩口新井效果不盡如人意,增量的重心全來到了技術措施上,而老區存量由于連續幾口套損井以及水淹井組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穩產的難度。
面對挑戰,張仕佳冷靜分析,精準施策。
新井效果差就及時轉注為其他井補充地層能量無法挽救套損井就盡快側鉆找回失控儲量水淹井組利用動態監測找到水淹層并進行堵調。總之,時刻關注油井生產動態,把各種異常及時消弭于萌芽狀態。
直到看到自己主管的單元開發態勢向好,張仕佳這才長吁一口氣,倍感欣慰。
在勝安采油管理區,面對兩口即將大型壓裂的油井,如何保障安全高效施工,成為該管理區經理馬金銀腦海中時時想起的“主旋律”。
經過與多名專業人員多輪次溝通交流并展開套變機理研究,馬金銀找到了壓裂施工防止套損的訣竅。壓裂時全流程把控關鍵節點,密切監督施工方多簇均勻布孔,優化孔眼數量,避開小斷層及巖性變化段同時,優化液量和排量,減少壓力激動,減少巖石剪切滑移,階梯降排量停泵,同層井保壓降低套變風險,減少丟段。
馬金銀認為“生產運行是一門學問,要充分利用系統思維考慮問題,深挖異常問題背后的癥結所在,依靠多專業多技術融合促進全流程全節點提升,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像馬金銀一樣將工作時刻放在心上的技術人員,在石油開發中心還有很多,科研所所長張琳便也是其中之一。
迎戰低品位油藏勘探開發難題,張琳璞帶領團隊以技術創新破局。“東營南坡地區類似‘盆邊鍋底’,是別人看不上眼的‘邊角料’。只要理念更新、技術創新,也可能變為豐產田。” 作為該項目主要負責人,張琳璞誓要挑戰勘探“空白區”。他創新運用瞬時相位、地震分頻等技術,攻克油藏主控因素不明、儲層描述難等瓶頸,最終形成了盆緣不整合油藏創新性評價方案。針對水平井入層精度難題,他常常在深夜、凌晨實時跟蹤分析,第一時間策劃方案。在多專業協同作戰模式下,他通過嚴控地質工程一體化全流程,確保了后期開發效益最大化,為該中心上產再添新動力。
圖為科研人員迎戰勘探開發難題。
“十三五”以來,科研團隊成功發現東營南坡、利津西坡兩個千萬噸級規模儲量。2024年,該中心全年上報探明儲量3345萬噸,勘探增儲持續箭頭向上,穩居油田首位。
當然,人才的發展不僅需要自身發力,還需要該中心層面的高屋建瓴。
據悉,該中心從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出發,深入推進人才強企工程,認真落實“三大目標、六大工程”,牢固樹立“人才成就事業,事業成就人才”理念,推動一批技術人才實現技術縱向延伸、專業橫向拓展,推進三支人才隊伍綜合素質持續提升,助力該中心高質量發展。
所有成就皆為序曲,錨定未來才大有可為。
未來,石油開發中心將持續發力,迎接難動用儲量開發的挑戰。
讓創新活水激蕩發展大潮,以科技利刃劃開油藏奧秘,石油開發中心的未來必將更加輝煌。